早在交战之前,苏游便有绝对的信心几百段如珪,这种自信多半来源于己方甲具的精良以及武器的犀利。頂點小說,
可战争的结果,还是大出苏游的意料,他怎么都想不到这一场战争竟然会结束得如此之快。
非要对这场战斗做出总结的话,苏游或许会对自己的火炮和西爨的八千步卒有些遗憾;能够建立奇功的,反倒是两翼的部队。
如果说王朝的象兵以一当十,爨国昭所帅三千重骑的气势,一点都不输给王朝。
远程攻击和以身体为武器的冲锋,毕竟还是有些本质区别的。
最让人难以相信的是,爨国昭最终竟然实现了斩首,一举拿下了段如珪的人头。
倒是接下来的接收俘虏中,苏游战到了大便宜。
在这个时代,排队的时候或许作战勇猛身材高大的人不一定排在最前面,因为军队中依旧讲究上下之别,排在最前方的人一般爵位都比较高,这意味着他们的装备比殿后部队的要好。
苏游接收的俘虏只有三千人左右,但这些人全是骑兵,他们的身体素质普遍比爨国昭接收的一万八千多俘虏要好;更重要的是,苏游的俘虏没有一个受重伤的,爨国昭的则老弱病残皆有。
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,是因为原本苏游指挥的中军俘虏了近万人,苏游是从这近万人中挑出的三千;爨国昭的三千人人,同样也俘虏了近万人,但他们的俘虏多为步卒。
苏游挑剩下的人,也都给了爨国昭。
这一战之下,既把段如珪斩下了马,又俘虏了两万多敌人,真可谓是大获全胜。
不过,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战果,付出一定的代价还是必然的。
苏游的率领的中军便折损了将近一千人,王朝率领的混合部队中受伤的象兵有五六个骑兵也伤亡近百;爨国昭的三千骑兵,伤亡也有二百多人。
段如珪一方,死亡的人数,则有七八千人。
统计数据出来以后,苏游对这样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,毕竟这一仗他本部的兵马并没什么损失。可以说,凭空多了三千降卒,他只不过付出了支援给爨国昭的那些马匹甲具和少量粮食罢了。
俗话说,以人为本,只要有人,什么不能创造出来?
苏游之所以受降段如珪军,也是因为段氏现行的体制与东爨和西爨略有区别。
段氏实行的是和中原一样的郡县制,更重要的是,依附段氏的人多半是十多年前从东爨过来的。
如今段如珪一死,他们便成了孤魂野鬼,这也是爨国昭大喊受降的原因。
不过,苏游想要让这三千降卒死心塌地地追随自己,必然要做的便是把他们的家人都接到临沧城来.......
三千人,按每个家庭五人计算,这意味着临沧城将会一下多出一万五千人。
而临沧城目前的人口,也不过一万出头罢了。
投降的士卒浑浑噩噩,等待这重新编组,胜利的一方则继续收拾着战场,开始在旷野中肆无忌惮地埋锅做饭。
苏游此时已经退回了关城之内,他正打算在护卫们的陪同下出去吃早饭时,却看见爨国昭提着段如珪的人头有些悲戚地走了过来。
爨国昭此刻的心情,苏游大抵也能理解,毕竟爨国昭和段如珪也算是同殿称臣,是几十年的老同僚了,此时段如珪死得这么不明不白,他又怎能不兔死狐悲呢?
“上使.......”爨国昭把段如珪的人头交到了身边的护卫手上,躬身向苏游行了一礼。
“爨将军今天立下头功,真是可喜可贺!”苏游当即还礼,他对爨国昭今日表现出来的勇猛还是看在眼里的。
不过,对于自己中军的那些步卒,苏游真的不知说什么才好,若是他们能够,还有许多许多,几乎所有福宁城的人都希望将来能够去临沧城看一眼。
现在,由于家中儿子或是丈夫成为了临沧城的士卒,他们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个愿望。
于是,从第二天开始,大规模的迁徙终于开始了。
福宁城周边,十室九空,纷纷往北而去。
爨国昭听士卒们报告这个消息时,脸色不由一黯,这些人名义上都是属于苏游降卒的家人,可名义只是名义而已。
纷纷扔下家中草屋和土地向临沧城进发的百姓,十个中自有三两个真正是苏游说收降的士卒的家人,其余人则是跟风而去的。
因为他们都知道,这一片土地上,真的是要变天了。
幸好福宁城周边的人口不算太多,充其量不过万儿八千罢了,可若是到时候铁甲堡的居民也都迁往临沧城的话.......
爨国昭不敢想下去,当即便找到了苏游,平心静气地把自己听到的消息告诉了苏游。
“是吗?我回头一定派人去追查,保证给爨将军一个交代。”苏游故作恍然大悟,点了点头算是安慰爨国昭。
问题是,苏游有这个义务去追查,需要给爨国昭一个交代吗?
爨国昭当然听得出苏游的虚与委蛇,只得哭丧着脸说道,“他们既然要去投奔临沧城,我也没什么说的,我只是担心这些百姓受不了这天气,走这么远的路,中暑什么的肯定难免.......”
爨国昭的潜台词,说的却是铁甲堡离临沧城更远,他可不愿意看到百姓们在迁移过程中十去其八.......
苏游听了爨国昭之语,哪还不知他的担心?
苏游想了想,只得说道,“乡下的人想进城,我也不好开口阻拦啊,要不然就会被人攻击我歧视乡下人了。所谓适者生存,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人自然会留下来,而不适应的人,最终会回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。”
爨国昭也不知如何回答他才好,只好苦笑着告辞离开了。
可战争的结果,还是大出苏游的意料,他怎么都想不到这一场战争竟然会结束得如此之快。
非要对这场战斗做出总结的话,苏游或许会对自己的火炮和西爨的八千步卒有些遗憾;能够建立奇功的,反倒是两翼的部队。
如果说王朝的象兵以一当十,爨国昭所帅三千重骑的气势,一点都不输给王朝。
远程攻击和以身体为武器的冲锋,毕竟还是有些本质区别的。
最让人难以相信的是,爨国昭最终竟然实现了斩首,一举拿下了段如珪的人头。
倒是接下来的接收俘虏中,苏游战到了大便宜。
在这个时代,排队的时候或许作战勇猛身材高大的人不一定排在最前面,因为军队中依旧讲究上下之别,排在最前方的人一般爵位都比较高,这意味着他们的装备比殿后部队的要好。
苏游接收的俘虏只有三千人左右,但这些人全是骑兵,他们的身体素质普遍比爨国昭接收的一万八千多俘虏要好;更重要的是,苏游的俘虏没有一个受重伤的,爨国昭的则老弱病残皆有。
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,是因为原本苏游指挥的中军俘虏了近万人,苏游是从这近万人中挑出的三千;爨国昭的三千人人,同样也俘虏了近万人,但他们的俘虏多为步卒。
苏游挑剩下的人,也都给了爨国昭。
这一战之下,既把段如珪斩下了马,又俘虏了两万多敌人,真可谓是大获全胜。
不过,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战果,付出一定的代价还是必然的。
苏游的率领的中军便折损了将近一千人,王朝率领的混合部队中受伤的象兵有五六个骑兵也伤亡近百;爨国昭的三千骑兵,伤亡也有二百多人。
段如珪一方,死亡的人数,则有七八千人。
统计数据出来以后,苏游对这样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,毕竟这一仗他本部的兵马并没什么损失。可以说,凭空多了三千降卒,他只不过付出了支援给爨国昭的那些马匹甲具和少量粮食罢了。
俗话说,以人为本,只要有人,什么不能创造出来?
苏游之所以受降段如珪军,也是因为段氏现行的体制与东爨和西爨略有区别。
段氏实行的是和中原一样的郡县制,更重要的是,依附段氏的人多半是十多年前从东爨过来的。
如今段如珪一死,他们便成了孤魂野鬼,这也是爨国昭大喊受降的原因。
不过,苏游想要让这三千降卒死心塌地地追随自己,必然要做的便是把他们的家人都接到临沧城来.......
三千人,按每个家庭五人计算,这意味着临沧城将会一下多出一万五千人。
而临沧城目前的人口,也不过一万出头罢了。
投降的士卒浑浑噩噩,等待这重新编组,胜利的一方则继续收拾着战场,开始在旷野中肆无忌惮地埋锅做饭。
苏游此时已经退回了关城之内,他正打算在护卫们的陪同下出去吃早饭时,却看见爨国昭提着段如珪的人头有些悲戚地走了过来。
爨国昭此刻的心情,苏游大抵也能理解,毕竟爨国昭和段如珪也算是同殿称臣,是几十年的老同僚了,此时段如珪死得这么不明不白,他又怎能不兔死狐悲呢?
“上使.......”爨国昭把段如珪的人头交到了身边的护卫手上,躬身向苏游行了一礼。
“爨将军今天立下头功,真是可喜可贺!”苏游当即还礼,他对爨国昭今日表现出来的勇猛还是看在眼里的。
不过,对于自己中军的那些步卒,苏游真的不知说什么才好,若是他们能够,还有许多许多,几乎所有福宁城的人都希望将来能够去临沧城看一眼。
现在,由于家中儿子或是丈夫成为了临沧城的士卒,他们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个愿望。
于是,从第二天开始,大规模的迁徙终于开始了。
福宁城周边,十室九空,纷纷往北而去。
爨国昭听士卒们报告这个消息时,脸色不由一黯,这些人名义上都是属于苏游降卒的家人,可名义只是名义而已。
纷纷扔下家中草屋和土地向临沧城进发的百姓,十个中自有三两个真正是苏游说收降的士卒的家人,其余人则是跟风而去的。
因为他们都知道,这一片土地上,真的是要变天了。
幸好福宁城周边的人口不算太多,充其量不过万儿八千罢了,可若是到时候铁甲堡的居民也都迁往临沧城的话.......
爨国昭不敢想下去,当即便找到了苏游,平心静气地把自己听到的消息告诉了苏游。
“是吗?我回头一定派人去追查,保证给爨将军一个交代。”苏游故作恍然大悟,点了点头算是安慰爨国昭。
问题是,苏游有这个义务去追查,需要给爨国昭一个交代吗?
爨国昭当然听得出苏游的虚与委蛇,只得哭丧着脸说道,“他们既然要去投奔临沧城,我也没什么说的,我只是担心这些百姓受不了这天气,走这么远的路,中暑什么的肯定难免.......”
爨国昭的潜台词,说的却是铁甲堡离临沧城更远,他可不愿意看到百姓们在迁移过程中十去其八.......
苏游听了爨国昭之语,哪还不知他的担心?
苏游想了想,只得说道,“乡下的人想进城,我也不好开口阻拦啊,要不然就会被人攻击我歧视乡下人了。所谓适者生存,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人自然会留下来,而不适应的人,最终会回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。”
爨国昭也不知如何回答他才好,只好苦笑着告辞离开了。